有效的城市治理基于深入调查研究
- 发布日期:2016-09-20
- 浏览次数:225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家庭选购新能源车,“充电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城六区的5000多根充电桩中竟有近千根不能使用,“有桩没电”“偏僻难找”“多重收费”等问题成为推广新能源车的障碍。
充电桩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理位置、收费水平、车流量、人口密度等诸多方面,远非竖个桩子那么简单。将近五分之一充电桩不能用的尴尬,反映出规划建设时的不接地气。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城市治理中还有不少。比如,上世纪90年代京城曾斥巨资引入停车咪表管理系统,后来却成为摆设。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曾经遍布街头的“数字信息亭”,建设之初同样是希望为市民提供住、行、购、政务、文化等信息,但很快也无声无息。还有曾作为市民早餐计划一部分而大力推广的早餐车,过后又因占道问题被清退……如此种种,不仅白白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治理成本。
短视的背后是政策供给和需求的错位。在城市治理中,有些部门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制定规划,总是习惯基于自身本位去想当然,不考虑百姓实际需求,“想起一出是一出”。“拍脑袋”的后果往往就是“拉抽屉”。由于政策初衷与现实差距甚大,或者解决问题顾头不顾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效果不彰,群众不认可,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还是拿充电桩来说,本应是立足公共服务的项目,却被搞成了“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倘若建设之前相关部门先仔细调研,摸清楚各个区域的电力负荷、规划条件,并根据车辆情况测算使用率,对充电时间的统筹、充电位置的安排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按照掌握的详细情况和数据来有针对性地建造,效果无疑会好很多。不静下心来、不沉下身去到第一线看最真实的场景、听最朴实的需求,往往就会生造出很多现实问题。
城市治理内容庞杂,需要治理者拿出系统思维。就好比六个人玩魔方,如果人人都只盯着自己那一面,那么谁也玩不转。各吹各号、各弹各调,自然不会有和谐之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真正转变本位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做规划、出政策、搞建设都要着眼整体。此外,正确的政绩观也不可或缺。为政者不能总想着留自己的“标志性工程”,盲目追求看得见的短期政绩。归根结底一句话,谋划城市发展,要始终把长远利益摆在首位,多以用户需求为价值导向。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仅会虚耗资源、白费力气,更会给城市健康运行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有人说,城市治理是天大的小事,具体而细微。这就意味着光有先进的理念与良好的初衷远远不够,还需要治理者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真正把握准群众的需求与现实的“痛点”。这样,我们的城市治理才能有针对性,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