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年城市建设管理干些啥:攻坚治难,撸起袖子持续干
- 发布日期:2017-02-15
- 浏览次数:274
读2017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听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发言,处处可见抓重点、补短板、持续发力的声音,希望坚持能够带来更多可持续的发展——
截至目前,除海南外的其他30个省区市,今年的省级地方两会已陆续落下帷幕。多地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确定了许多改进、完善的举措。
管理更新补短板
标本兼治缓解“闹心事”
光鲜靓丽的城市,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短板,留下了一些遗憾乃至教训。比如就在农历正月初三,山东济宁市城管开展了春联“福”字专项整治活动,并称贴春联“福”字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视觉污染,这引起网友侧目;2月5日,浙江天台县赤城街道发生一起火灾,共造成18人死亡;2月8日晚,安徽省铜陵市一化工厂发生爆炸……
许多地方意识到,对于频频发生的问题,不能止于治标,更应查漏补缺,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找到病灶加以治理。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评估、燃气管道占压整治,并对2017年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为100个老旧住宅小区增配或改造消防设施,完成226万平方米危险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的处置。
许多代表委员还对城市病的化解提出建议。比如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城市交通管理话题,上海市人大代表胡建忠建议,通过集中整治“治标”,以机制建设“治本”,真正实现道路交通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从严执法不仅要加大街面巡查,更要进一步拓展发现渠道,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比如提高电子警察覆盖范围,使交通违法无处可遁,同时可降低执法成本。”胡建忠说。
打通“断头路”是发挥城市路网整体效益、方便市民的重要保证,也是市民急盼解决的出行需求。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罗强专门前往该市部分“断头路”建设现场,察看项目进展情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罗强表示,进一步方便市民群众出行,有助于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则认为,应该以最坚决的态度执行城市开发利用边界制度,优化交通,缓解堵车,减少交通排放。常纪文建议,借鉴纽约等国际化城市的经验,在现有地铁的沿线,增设快速地铁线,只在重点站停靠,解决交通潮汐现象。
住有所居出组合拳
保障房供给再加力
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价的迅猛上涨引发普遍关注,也引发多轮调控。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为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加强保障房供给,完善长效机制作为发力点。如北京提出,将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上海将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供应5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支持农民进城购房。此外,为彰显遏制“炒房”行为的决心,不少省市已提出了具体措施。如重庆提出2017年房地产工作的重心是“积极防范各类风险,坚决遏制炒房行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许多地方对此予以呼应。广东提出,提高去库存工作精准性,重点化解非商品住房库存,推进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去库存。有的省份还明确去库存的“量化指标”,如山西省提出,“力争商品房待售面积消化周期控制在10个月左右”。
“库存积压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出现了趋势性的变化,三四线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没有就业机会,吸引不了人口。如果不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去库存的效果就较为有限。”吉林省人大代表宋钦炜说。
环境攻坚呼唤蓝天
治霾要亮出“硬招”
频频来袭的雾霾天成为许多城市的“心肺之患”,“大气治理”也成为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两会的热议话题,不少地方明确治理目标,亮出“硬招”。
比如,河北省提出,把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到全省重要位置,确保廊坊、保定禁煤区18个县(市、区)散煤归零。陕西把治霾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力争今年关中地区PM2.5浓度降低3%以上,优良天数平均增加5天。
多地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包括立军令状、推动联防联控、建立利益导向的市场机制等建议。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秀香表示,应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打破部门利益保护、部门壁垒、部门扯皮等现象,使重大生态问题能得到及时快速的处置和解决。上海市政协委员黄山明指出,雾霾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也是全社会的一场“科普战”“行动战”,需要推动全民参与科学治霾。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主动摸清情况、及时发现短板和认真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就能为市民营造更加舒适贴心的环境。
发力城镇空间统筹
城市设计精细再精细
2016年,各地在促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今年,各地继续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谋划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比如,城镇化潜力巨大的河南省强调,统筹地上与地下建设,谋划推进一批水电路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提高县级城市的承载吸纳能力。河南还列出“时间表”,要求突出高水平编制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城融合、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关键环节,上半年所有县(市)完成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年底前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
山西则提出积极推进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建设。一方面,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继续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一批特色城镇。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大老旧工业区改造力度,加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水气热、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保障能力。
统筹城市空间格局,既是为了优化经济发展布局,也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割裂与限制。比如,安徽马鞍山市与邻省的江苏南京市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是南京都市圈成员之一,安徽省政协委员郑安慧建议马鞍山市规划建设的轨道1号线与南京地铁8号线互通,认为这对两市的市民往来、经济互动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安徽省内城市圈、经济圈也将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