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又是开启新征程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花更多心思、下更大气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补齐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内涵发生了变化。新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当前,经济发展、改革攻坚、开放升级、脱贫攻坚等也到了更为关键的时期,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新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针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确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发展和生态、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开创新时代发展新局面。

科学谋划新时代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时代带来新任务,新任务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来把握发展大势,按照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聚焦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主动在思想上对表、行动上对标,坚持立足全局、统筹考虑、深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解决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体现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把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变为具体的思路、举措和行动。要全力打实稳增长基础,在稳的基础上求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实现发展更优质、生态更优良、人民生活更美好。

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基础前提和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稳增长作为富民之本,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综合施策,精准调控,简化审批优服务,降低电价清收费,激活金融扶实体,扩大内需推三产,抓好农业强根基,继续全力抓好稳投资、稳工业、稳农业、稳消费、稳进出口、稳财政等工作。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支撑,狠抓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切实增强项目后续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举措,从投资税费、融资、用地、用能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发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降压减负,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轻松前行,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新销售和共享经济,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持续增长新动力。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积极抓好防范金融风险、企业风险等各项工作,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薄弱环节,突出补齐短板,将更多财力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深入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健康建设工程,促进城乡卫生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和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以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建设上有更大作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扎实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收入持续增加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我们要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方位拓宽收入渠道,为实现群众持续增收打下基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孵化与培训服务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跃升,让群众创业有机会、就业有岗位、收入有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更公平。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等新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我们要坚定把精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戒搞形式,戒搞虚工,用“绣花功夫”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切实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地和群众动员三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集中攻坚,强化农村教育、卫生等后续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积极创新思路和方式,推动扶贫资源、力量再聚焦,更多运用市场的办法打通脱贫路径,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扶贫产业,更好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努力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持之以恒提升生态水平,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在绿色发展上做加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大生态环保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开启绿色发展新模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城乡绿化美化工作,为山川大地添新绿,让江河湖海更洁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上做减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淘汰污染产业、落后产能。推行环保负面清单,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项目、耗能高的项目、耗水多的项目坚决说不。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美底色。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透视“节日腐败”之心态篇 顶风违纪“心思”各异
下一篇: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